陕北炕头石狮与崇狮风尚

    陕北老乡炕头上的石狮长期鲜为人知,1986年被发现,我们在代表性产地绥德县进行了广泛收集。在不到20天里,很快收集到这种石狮505件。同年下旬,选自收品的284件炕头狮,在首都中国美术馆展出,美术界的著名学者、专家们评论它们是狮林奇观,继"拴马桩"之后又一重大成果。
    炕头石狮产生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带,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石雕艺术奇葩。它们在中外狮雕艺术中虽然只是一个分支,但其中的文化沉积十分深厚。
    陕北炕头石狮不同程度地分布在榆林、延安两地区的每个县。它们在绥德遍及全县23个乡镇的千家万户。从绥德县收到的炕头石狮来看,除少数是在世的老艺人雕品外,绝大多数都是各家各户经历了许多代人传下来的,不少人家早已弄不清是那一辈祖上的遗物。这批炕头石狮最大的不过25厘米高,最小的仅高两三厘米。有的石狮因长期烟熏手摸表面已变得黝黑,有的石狮因多年风化与磕碰已有裂缝和 伤残。而石狮模样、神态在数百件里没有一个是重复的。
    炕头石狮在陕北是与庙宇、陵墓、牌坊桥栏、门洞等处的石狮同时存在的。从绥德辛店乡延家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中,已经有浅浮雕雄狮形象出现在蔓草纹环绕的瑞兽当中,雄狮三腿站地,一前腿微弯伸起,身子前高后低倾斜,狮头扬起、狮口大张,狮项上的鬃毛隆起而突出,宛若今天所看到的那种爪下抓绣球的狮雕姿态。这一浅浮雕虽只是简洁的侧影,却活脱生动地表现出了雄狮威武的精神特征。
    炕头石狮被老乡们象家珍似地一代一代保留下来,并不是拿它们作摆设,仅仅供人观赏。以往的老乡把它们是作为一种消灾免难的神圣物品,在“拴娃娃”以及“镇山”、“镇宅”等乡俗活动中应用的。有条件的富户,“镇山”雕有“镇山狮”,“镇宅”雕有“镇宅狮”,它们有的体积很大又有特定的格式,与炕头石狮不属于一种类型。
    陕北老乡过于对炕头石狮带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应用,均出自对狮子的一种崇尚观念,而这种崇狮观念的形成,原因是多方而的。其一是中国自身古老宗教的影响。这从当地东汉画像石上狮子与伏羲、女娲及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“四神”并用的实物,可以判断。其二是受佛教影响较深。陕北过去毗邻西域,多次历经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,形成了佛教较早传播,同时秦以后这一带长期是边陲重地,历代封建统治者尤其重视在称为“交兵之处”的当地广建寺刹,推行释道,更使佛教在这里不断扩展。在佛教中,狮子被视为神通广大、“能伏一切”的威猛形象,不但作为释伽左胁侍文殊菩萨的坐骑,而且称释伽佛祖就是“人中狮子”,传佛祖降生时“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作狮子吼,云:天上天下惟我独尊”。另外佛教又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法形象仪式的开路“神兽”,每当佛像出行日,都由“辟邪、狮子导引其前”。在佛教影响下,直接推动了陕北民间的崇狮之风,其三是老乡们过去对待自然现象的纯朴理解与看法,对待生活状况的善良愿望与态度,这更是崇尚狮子的基本原因。
    陕北佳县、米脂传有民谣说:“财东房上有兽头,罗门石狮大张口,官家挂匾栽旗杆,百姓狮狮搁炕头”。炕头石狮被拿去“镇山”“镇宅”等,毕竟不是主要用场,和小孩相关,“拴娃娃”才是它们的主要用途。
    “拴娃娃”也叫“保锁娃娃”,当小孩生下百日之后,特别是对那种“贵器器”的男孩,就用炕头石狮“拴”起来。在小孩只会爬行期间白天拴腰间、晚上拴脚腕;会走路以后只过生日时拴。
    在已往老乡的观念中,炕头石狮就是小孩的守护神。老一辈人将小孩“托付”给炕头石狮“ 照看”,在其身上投射进了对孩子的涓涓深情和无限的寄意;而新一辈人在炕头石狮的陪伴下长大,炕头石狮留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印记都是亲切的。陕北老乡诚挚的敬与爱在炕头石狮中被外化和显现,使它们具备了独特的灵魂气质,从而与其它石狮拉开距离,在艺术上显示出无穷的魅力。
    直到今天,陕北一些乡村依然保留着用炕头石狮拴小孩的做法,与过去所不同之处,就是古朴的传统观念少了,变成了主要为了让小孩玩耍和为防止小孩从炕上跌落下来。

作品展示

地  址: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里铺镇

总经理:鲍成文

电  话:0912-5851928

手  机:13379491638 13409162190

经  理:鲍毅         

电  话:18098060003 13259375333

邮  件:sd0928@qq.com  QQ/微信:136261367